共振醫學

bioresonance Therapy 

波長10-400 nm (相等於1,500-750 THz 的頻率)的紫外線光能刺激皮膚產生色素。我們的皮膚具有一種整合調控系統,會在特定的太陽光頻率照射下產生色素,使我們的皮膚膚色顯得較深或曬黑。皮膚產生色素只是陽光觸發的調控過程之一,維他命D的製造則是另一種調控過程。

除了陽光狹窄的頻寬,我們不難發現還有其他頻率的存在,也會引發各自的調控反應。早在1976 年,保羅・施密特便發現,電磁振動頻率會對人體、動物和植物產生調控效應。他藉著這些觀察,發現了外源性(來自於外在的影響)生物能共振的規律。身體自己頻率振動的模式則稱作內源性生物能共振。如今保羅・施密特所應用的生物能共振系統包含外源性和內源性兩種面相,而仍以外源性為主。

em_spectrum

音叉的例子即提供了並描繪出一個非常清晰的共振現象。將兩支音叉靠近,當敲擊其中一支音叉時,它就會產生振動,而另一支原本沒有任何振動的音叉則會受此已有振動音叉之刺激影響,結果是兩支音叉皆以同一頻率振動著,而因此發出同樣的音節,基於此,共振也可稱之為諧振。

然而諧振的發生僅在兩支完全相同頻率的音叉中產生!據此,我們能夠瞭解保羅・施密特系統是一種溫和的生物能共振形式。

在生物窗口的概念的考量下,實際上生物能共振的應用是沒有副作用的!一個錯誤的頻率是無法在體內找到一個共振點的,因此無法發揮作用,也無法產生任何調控效應。這就是為何保羅・施密特生物能共振系統專注於頻率或頻譜之研發和應用。打個比喻來說,這種方式就是再度啟動身體內沒有振動的音叉。

保羅・施密特發現疾病的最初形成始於一個非常高頻的頻區,假如這個頻率不以相對應的共振頻率治療的話,一段時間之後就會出現下一個頻率,原頻率的1/10,需要平衡。如果這個頻率還是沒被平衡,就會再出現下一個頻率,原頻率的1/100,需要被平衡。最後當頻率降至100 kHz以下時,疾病已經能透過一般主流醫學方式診斷出來。

因此,生物能共振系統有可能比主流醫學的診斷方式更早發現問題,提供絕佳的疾病預防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