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藥服用過量 三歲女童腎臟功能亮紅燈

成藥服用過量 三歲女童腎臟功能亮紅燈

才三歲的小小年紀,小女童就出現了血壓高、血脂高、尿蛋白質高,被大醫院醫師懷疑有了腎臟病,祖父母擔心極了,趕緊前來賴醫師門診就醫。

女童的祖父母說,孫子常常感冒,大多前往住家附近診所就近治療,但是感冒症狀不但沒有減緩,還可能有腎臟病之虞,賴醫師先收集女童的尿液,並透過MORA系統測量,發現她的腎臟確實有過度負荷狀況,研判是因服用過多成藥導致,除了以生理鹽水補充體液外,並取其尿液中殘留藥品的物理性頻率,予以反轉,協助小女孩提升自體免疫力。

至於反覆的感冒症狀,賴醫師認為與孩子住所的環境以及食用的奶粉有關,特別是MORA儀器檢測出小女孩對於奶製品有強烈的不耐受性,可能因此引起過敏反應,建議小女孩日後以米製品取代奶粉。一周後,小女孩不再受感冒症狀所苦,再回診大醫院時,醫院也發現原來數值高出正常的血壓、血脂都已恢復正常,經檢查,腎臟功能也都良好。

慢性腎臟病可說是台灣殺手級的疾病,在國民十大死因中,穩居於第七到第八位。由於腎臟病早期症狀不明顯,往往延誤就醫,多數患者都是要到快洗腎時才知道自己罹病。根據台灣腎臟醫學會的資料顯示,台灣末期腎臟病的盛行率和發生率,高居全球第一。此外,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的調查,比末期腎臟病更為早期的慢性腎臟病,盛行率亦高達9.8%。導致腎臟病的原因除了腎臟本身血管異常、遺傳性多囊腎,或是糖尿病、高血壓之外,亂服成藥也是增加腎臟負擔的關鍵,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主治醫師黃尚志表示,台灣人因愛吃藥、愛進補、迷信偏方等習性,所造成的尿毒症不在少數,許多民眾對於來路不明的藥物完全沒有設防,事實上這些藥物可能摻雜了傷腎的重金屬或止痛劑。

臨床上有幾種藥物對於腎臟傷害較大,不可不慎:

首先是止痛藥(如含有退熱和止痛的乙醯胺酚,是許多感冒藥和止痛藥的主要成分)及非類固醇消炎止痛劑(如阿斯匹靈等),長期服用可能會造成腎臟衰竭。

此外,含有乙醯胺酚止痛藥成分的感冒糖漿,服用過多,會讓人產生依賴感,導致急性傷肝、傷腎、傷胃腸,也會造成慢性腎臟間質性腎炎,甚至長出泌尿道惡性腫瘤。

提醒民眾除了日常生活需謹慎服藥之外,平時也需留意腎臟病三大徵兆,一為尿液中有氣泡產生或帶血,其二是眼睛、小腿周圍水腫,第三若持續而找不到原因的容易疲倦,也有可能有腎臟病變,需要及早檢查確認接受治療。